读《洞箫赋》有感-记叙文1800字

读《洞箫赋》有感

午后,残阳如血,染红了天际云霞。楼阁亭台,笼罩在一片橘红的余晖中。我手捧宋玉的《洞箫赋》,心绪万千。

《洞箫赋》诞生于战国末期,它以优美清丽的辞藻,描绘了洞箫的诞生、形态、音色之美,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对世事的感悟。

开篇,宋玉以虚实结合的手法,将洞箫的起源追溯到上古神话,赋予它圣洁高尚的色彩。他写道:“昔伊耆氏为庖,河曲之美妇人,因雷而生,名曰阿女。”伊耆氏煮羊肉时,雷声突现,阿女应声而生,仿佛是天地和鸣的杰作。后来,阿女死于水难,其骨化为箫,声音悲凄哀婉,令人动容。

接着,宋玉笔锋一转,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洞箫的形制之美。他写道:“箫以竹为腔,六孔其数。”箫身颀长,浑然一体,六个孔洞布局精妙,像征着天地人间的和谐与秩序。箫管光滑圆润,色泽青翠欲滴,仿佛是春风中摇曳的翠竹,带着勃勃生机和盎然诗意。

最令人赞叹的是洞箫的音色之美。宋玉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,将洞箫的声音形容得美妙绝伦。他写道:“其声清扬悠远,如鹤鸣九皋,如鸾凤和鸣。”洞箫的声音清澈明亮,飘渺悠扬,像天上仙鹤的鸣唳,又如鸾凤和鸣的清脆悦耳,令人沉醉其中,忘却凡尘俗世。

在对洞箫的赞美中,宋玉流露了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感慨。他将洞箫比喻为君子,它的音色高洁雅正,是人品高尚的象征。然而,在乱世之中,君子往往不受重视,就像洞箫被弃置荒野,无人赏识。宋玉借此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对社会黑暗的批判。

同时,《洞箫赋》也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洒脱和豁达。宋玉写道:“窃闻君子之交淡如水,小人之交甘如醴。”君子之间的友谊清淡如水,不掺杂任何利益,而小人之间的交往却甜美如酒,虚情假意。宋玉认为,真正的君子应该像洞箫一样,不贪慕荣华富贵,保持内心的纯洁高尚,即使身处逆境,也能保持节操。

《洞箫赋》不仅仅是一篇赋文,更是一首寄托了作者思想和情感的乐曲。它以洞箫为喻,歌颂了理想主义的高洁,批判了现实社会的黑暗,寄托了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对自身命运的思考。

读罢《洞箫赋》,我深受感动。它让我明白,即使身处逆境,也不能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。我们要像洞箫一样,保持内心的纯洁高尚,发出自己的声音,成为黑暗中的一抹亮色。

夕阳西下,余晖渐渐散去。我放下《洞箫赋》,走到窗边。远处的山峦在夕阳的照耀下,呈现出一片淡紫色的剪影。我深吸一口气,仿佛听到了洞箫悠扬的乐声,在天地间回荡,涤荡着我的心灵,带给我力量和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