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边城》后记高二作文850字

《边城》后记高二作文

沈从文笔下的《边城》,一如他笔下描绘的湘西世界,淳朴、清丽、唯美,又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。读罢全文,正如后记中所说,“它朴素得近乎木讷”,但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感却令人回味悠长。

一、湘西风情的诗意呈现

《边城》的故事背景设置在湘西边境,在沈从文的笔下,湘西风情跃然纸上。他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湘西的山水美景,描绘了边城独特的风土人情。

吊脚楼、青石板、茶峒小溪,这些湘西元素在沈从文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呈现。吊脚楼沿河而建,依山而立,营造出一种原生态的自然美感。青石板街道上行人稀少,透着悠闲与宁静。茶峒小溪潺潺流淌,倒映着两岸的青山绿水,为小城增添了一抹灵动。

沈从文不仅描写了湘西的自然风光,还着重刻画了当地人的风土人情。边城人热情好客,淳朴善良,与世无争。他们信仰傩戏,崇尚自然,有着独特的精神世界。

二、人物形象的鲜明塑造

《边城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,个性突出。翠翠、傩送、天保,这三个主要人物,在沈从文的笔下,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魅力。

翠翠是湘西姑娘的化身,她美丽纯真,勤劳善良,是湘西女性美的典型代表。傩送是年轻的船工,他勇敢勤奋,心中充满爱意,是湘西男子汉的缩影。天保是翠翠的哥哥,他老实木讷,憨厚纯良,是湘西普通劳动人民的代表。

沈从文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尤为细腻。他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动作描写,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。翠翠对傩送的朦胧情愫,傩送对翠翠的默默爱意,天保的失落与无奈,都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得到了充分的展示。

三、哀而不伤的人生哲思

《边城》是一部哀而不伤的悲剧。翠翠和傩送之间的爱情注定没有结果,傩送在一次意外中去世,翠翠最终选择独自守候在边城。

面对人生的悲欢离合,沈从文没有大喜大悲,而是以一种平和淡然的态度去审视。他认为悲剧是人生的常态,但即使在悲剧面前,人也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。

《边城》中的翠翠就是这样一位坚强的女性。她经历了亲人的离世、爱人的死去,但她并没有被苦难击倒,而是选择了面对现实,坚强地生活下去。

沈从文在后记中写道:“我写《边城》时的心情是哀而不伤的。”这正是《边城》的魅力所在。它以一种委婉哀伤的笔调,诉说着人生的无奈和遗憾,但又传递出一种坚韧不拔、直面人生的精神力量。

四、语言风格的质朴与凝练

《边城》的语言风格质朴凝练,富有湘西地方特色。沈从文善于运用方言俚语,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湘西风情。

例如,沈从文将翠翠称为“那个傻姑娘”,将傩送称为“那个能吃苦耐劳的人”,这些方言俚语不仅生动形象,而且传神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。

《边城》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比喻,使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。例如,沈从文写道:“翠翠的脸红彤彤的,象天上的红霞,象花瓶里开的红杜鹃,象熟透了的木瓜。”这些比喻形象生动,将翠翠的害羞之态刻画得栩栩如生。

沈从文后记中说,《边城》是一次“实验”。他尝试用一种“最朴素,最原始,最野蛮”的语言,来表达他内心的情感。这一“实验”无疑是成功的,他创造了一种既富有地方特色又极具感染力的语言风格,为《边城》增添了独特的魅力。

总之,《边城》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,它以其浓郁的湘西风情,鲜明的人物形象,哀而不伤的人生哲思和质朴凝练的语言风格,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。它既是对湘西风俗民情的真实记录,也是沈从文“乡土文学”创作的代表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