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江-《史记·屈原列传》改写1700字
投江——《史记·屈原列传》改写
在这波诡云谲、物欲横流的战国末年,有一位杰出的诗人,他的名字叫屈原。他一生忠贞不渝,忧国忧民,最终悲愤投江,留下了千古绝唱。
屈原出生于楚国一个贵族家庭。幼年聪慧过人,读书博览群籍。成年后,他入仕楚国,担任大夫之职。当时,楚国国势强盛,屈原凭借自己的才能,深受楚怀王的信任,主持国政。
然而,屈原的改革触及了楚国贵族集团的利益。他们嫉妒他的才华,谗言陷害,最终迫使屈原被贬为三闾大夫。屈原遭贬后,并没有自暴自弃,而是更加关心国事。他写下了《离骚》,倾诉自己对楚国的忠诚和对奸臣的愤恨。
楚国的政治斗争愈演愈烈,屈原的地位岌岌可危。他亲眼目睹楚国日益衰落,内心悲痛不已。公元前278年,秦国大举伐楚,攻破了楚国都城郢都。屈原眼见国家灭亡,悲愤交加,投江自尽,以身殉国。
屈原的投江,是对楚国腐败政治的控诉,是对奸臣当道的愤怒,更是他对楚国灭亡的悲愤与无奈。他的死,激起了楚国人民的愤怒,也感动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。
后人为了纪念屈原,在五月初五划龙舟、吃粽子。这些习俗,不仅表达了对屈原的哀思,也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。
屈原的投江,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悲剧。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,一位忠贞的臣子,一位悲剧的英雄。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,奋发图强,报效祖国。
人物刻画:
屈原:
- 才华横溢,文采斐然
- 忠贞不渝,忧国忧民
- 嫉恶如仇,刚正不阿
- 悲愤投江,以身殉国
楚怀王:
- 信任屈原,任用他主持国政
- 昏庸无能,受奸臣蒙蔽
- 导致楚国衰落,最终灭亡
奸臣:
- 嫉妒屈原的才华,谗言陷害
- 尸位素餐,祸国殃民
- 导致屈原被贬,最终投江自尽
历史意义:
- 屈原的投江,是对楚国腐败政治的控诉
- 表达了屈原对奸臣当道的愤怒
- 反映了屈原对楚国灭亡的悲愤与无奈
- 激起了楚国人民的愤怒
- 感动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
文化传承:
- 龙舟竞渡:纪念屈原投江
- 吃粽子:防止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啃食
- 这些习俗表达了对屈原的哀思,也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