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两宋兴衰》读后感500字评《过零丁洋》
《两宋兴衰》读后感500字评《过零丁洋》
《两宋兴衰》一书以宏大的视野、细腻的笔触,讲述了南宋从诞生到灭亡的坎坷历程。其中,辛弃疾的《过零丁洋》一词,以其慷慨激昂的情怀和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忧虑,堪称宋代爱国主义文学的典范。
《过零丁洋》词作于南宋嘉定十四年(1221年),时值宋金对峙,南宋偏安一隅。辛弃疾作为一名主战派将领,因主张北伐收复失地而遭奸臣排挤,闲置闲居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他作《过零丁洋》词,抒发了壮志难酬、国家危亡的愤懑之情。
词的上片以雄浑壮阔的笔调,描绘了零丁洋的险峻壮丽,借景抒情,表达了作者胸襟的开阔和对国事的忧虑。中片追忆往昔征战沙场的岁月,豪情仍在,壮志未泯。然而下片笔锋一转,面对现实中的奸臣当道,国势衰微,作者发出“青山遮不住,毕竟东流去”的悲叹,表达了对前途未卜的绝望和无奈。
词中的意象运用十分巧妙。“零丁洋”代表了国家分裂的悲惨现状;“青山”象征了国家的巍峨与不屈;“东流去”则比喻了时光流逝,国家危亡在即。这些意象交相辉映,营造出一种苍凉壮阔的意境,深刻地揭示了国家兴衰的规律和个人的命运浮沉。
辛弃疾在《过零丁洋》中展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感。他虽然身处逆境,却始终心系家国,试图力挽狂澜。词中“我见青山多妩媚,料青山见我应如是”的豪迈自负,体现了作者虽遭排挤却依然不改报国之志。而“甚矣吾衰矣!怅平生交游零落,只今余几!”的悲凉感喟,又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志同道合者的思念。
《过零丁洋》一词是宋代爱国主义文学的千古绝唱,它通过对国家兴衰的感悟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,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。它的慷慨激昂、悲壮苍凉,至今仍能激荡我们的心灵,引发我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民族未来的展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