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最后一课》读后感500字七年级作文

《最后一课》读后感 500 字 (七年级作文)

阿方斯·都德感人至深的短篇小说《最后一课》,讲述了一堂不同寻常的法语课。这堂课发生在普法战争后,阿尔萨斯-洛林被德国吞并的背景下。

小说以小弗朗茨为视角,描述了他在法语老师阿米尔先生最后一次授课的情景。随着德语取代法语成为教学语言的命令,阿米尔先生满怀悲愤和不舍,用他最后的法语课唤醒学生们对母语的热爱。

阿米尔先生用充满感情的话语,讲述法语的优美和力量。他将法语比作一个家庭纽带,连接着世代相传的阿尔萨斯人。他强调,即使在遭受欺凌时,法语也应该成为他们抵抗同化的武器。

小弗朗茨在老师的教导下,深刻体会到了法语的意义。他意识到,法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,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,代表着阿尔萨斯人民的尊严和身份认同。

然而,当德语老师进入教室,宣布德语将成为新的教学语言时,小弗朗茨的心碎了。他无法想象自己再用其他语言学习和思考。他在书上写下“法兰西万岁”的字样,作为对法语和自己民族的无声抗议。

《最后一课》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对人民语言和文化的影响。它提醒我们,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,更是民族精神和身份的体现。当一个民族的语言被剥夺时,就等于被剥夺了一部分灵魂。

阿米尔先生的最后一次法语课不仅仅是一堂语言课,更是对殖民压迫的无声抗争和对母语传承的殷切希望。小弗朗茨的泪水和“法兰西万岁”的呐喊,表达了被奴役人民对自由和尊严的不屈精神。

这部作品激励着我思考语言的重要性。作为一名中国学生,我深感自己的母语 -- 汉语,是一个伟大的语言,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。我们要传承和发扬我们的语言文化,让它在世界舞台上闪耀光彩。

同时,我也明白,语言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一笔宝贵财富。我们要尊重和保护每个民族的语言,让它们自由发展和繁荣,共同创造一个和谐而充满活力的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