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岑参:《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》-记叙文1000字
品岑参:《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》-记叙文1000字
在浩瀚的唐诗海洋中,岑参的《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》是一颗耀眼的明珠,以其雄浑豪迈的气势和苍凉悲壮的情怀,令人叹为观止。
公元751年,名将封常清奉命出征西域,岑参作为幕僚随行。途中,他写下这首《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》,抒发了对封大夫的赞美之情,也表达了对将士们征战沙场的忧虑与期许。
诗歌开篇,岑参以一幅壮美的画卷,勾勒出发军时的盛大场面:
"塞垣秋色澄,云中一雁鸣。霜凝五松山,寒入雁门关。将士坐金鞍,马上走云间。气势如虹霓,争赴紫塞间。"
秋日的塞外,群山苍翠,雁声嘹亮。远处的雁门关,寒霜凝结。将士们身着金甲,跨上骏马,如行云流水般驰骋在天地之间。他们的气势如虹,目标明确,齐赴前线。
“夜度八百里,晓至交河城。遥看烽火动,疑是敌军争。”紧锣密鼓的征途仍在继续,一夜急行八百里,拂晓抵达交河城。远处烽烟四起,令人误以为敌军来犯。
“胡兵五万众,西屯横水边。锋利如霜雪,喧呼动地天。”然而,烽烟并非敌袭,而是朝廷集结的五万精兵。他们的兵锋之利,声势之浩大,让天地为之动容。
岑参笔下的封大夫,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,有着过人的胆识和谋略:“将军夜引弓,平明厉战锋。三声大震后,拔刀出寒锋。”他在夜晚张弓搭箭,黎明时分挥兵出征。三声震耳欲聋的号角声过后,他拔刀迎敌,杀气腾腾。
面对强敌,封大夫毫不畏惧:“将军威名振,单于闻之惊。千骑卷平冈,一箭破危城。”他的威名早已传遍边关,连敌人的首领单于都闻风丧胆。他率领千骑战马横扫平原,一箭射破坚固的城池,势不可挡。
然而,战争的残酷性也让岑参心生忧虑:“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教胡马度阴山。”他希望名将李广能够重现当年威名,不让敌人越过阴山。
“轮台九万里,风沙日夜昏。红旗半卷出,辕门鼓声闻。”战争的征途漫漫,将士们跋山涉水,历经风霜。塞外的风沙遮天蔽日,但将军的旗帜依然迎风招展,辕门前的战鼓声响彻云霄,激荡人心。
“幕中闻角声,起来踏霜行。平明寻白羽,没在石棱中。”清晨,岑参听到军号声,起身踏着寒霜出帐。他寻找射出的白羽箭,却发现它没入石缝之中。
白羽箭是封大夫射出的,它没入石缝中,象征着将军的英勇和将士们的决心。征战沙场,刀光剑影,多少壮士血洒疆场,他们的功绩或许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,但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。
“霜重鼓寒声不绝,剑匣中有书字不灭。君不见沙场征战苦,至今犹忆李将军。”塞外的寒霜沉重,战鼓声响彻不绝。岑参的剑匣中藏着一封书信,字迹未曾磨灭。他不禁想起沙场征战的残酷,想起李广的壮烈牺牲,心中感慨万千。
《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》全诗共二十八句,磅礴大气,音韵铿锵,充分展现了岑参作为边塞诗人的风采。他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征战的艰辛,也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。
时至今日,这首诗依然激励着后人,让我们铭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,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