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《洞箫赋》有感-记叙文1800字
读《洞箫赋》有感-记叙文1800字
初读《洞箫赋》,我便被其文采飞扬、意境深远的华美辞藻所吸引。这首赋由晋朝文学家郭璞所作,借洞箫这一乐器,抒发作者独特的生命哲学和人生感悟。
洞箫的诞生
赋文开篇便以生动的笔触,描绘了洞箫的诞生过程。“沧海之滨,化大椿以为节,其端若枘,其首若针。”在那苍茫浩渺的海滨,一根高大挺拔的椿木,在岁月的洗礼下,化作了一支洞箫。它的两端尖细,中间粗壮,仿佛一把精致的雕工之作。
洞箫的音色
郭璞以饱含诗意的语言,刻画了洞箫的音色。“其声清越,闻者如遗其躯。”箫声悠扬婉转,清澈动人,仿佛能让人遗忘尘世的烦恼,置身于空灵虚幻的境界。这种妙不可言的音色,升华了音乐的艺术价值,达到了精神的升华。
洞箫的命运
然而,洞箫的命运却并非一帆风顺。“世人之不解音,或用以泄愤,或用以淫乐。”有人不懂得洞箫的真谛,将其当作发泄愤怒的工具,也有人沉迷于箫声的靡靡之音,将其沦为纵情声色的玩物。洞箫的遭遇,反映了世人对艺术的误解和亵渎。
洞箫的自我认同
面对世俗的偏见,洞箫发出铿锵有力的呐喊。“吾生于自然,然不为世人所知。”我诞生于大自然,但我不被世人理解。洞箫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,它不屈服于世俗的误解,坚定地捍卫着自身的价值。
洞箫的人生哲学
郭璞借洞箫之口,阐述了自己的处世哲学。“吾独处而乐,自得其所。”我独自一人,却怡然自得,找到了自己的归属。洞箫不为世俗所左右,它追寻内心的宁静,在孤独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。
洞箫的归宿
《洞箫赋》的结尾,用一个充满禅意的故事,道出了洞箫的最终归宿。“后遇惠风,乃飘然而逝。”洞箫在惠风中随风而去,不知所踪。这暗示了洞箫超越了物质的存在,升华到了精神的境界,成为天地间永恒的音律。
余音绕梁
合上《洞箫赋》,我仿佛仍能听到那清越悠扬的箫声。洞箫的形象在我心中久久不散,它不仅是一件乐器,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象征。它告诫我们,要坚持自我,不为世俗所累,在孤独中找到自己的幸福。
感悟一:独立不羁
洞箫不为世俗所左右,始终保持着独立不羁的精神。它提醒我们,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,要学会独立思考,不人云亦云,走自己的路。
感悟二:内心宁静
洞箫在孤独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,这启示我们,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外界的追逐,而是源自内心的平静。我们要学会放下执念,淡泊名利,在内心中寻找安宁。
感悟三:艺术的本质
《洞箫赋》对艺术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探讨。艺术不仅仅是消遣娱乐的手段,更是精神的寄托和人类情感的表达。我们要尊重艺术,善待艺术,让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。
《洞箫赋》是一篇意蕴深远的文学瑰宝,它横跨时空,与现代人产生共鸣。在纷繁的当下,重读这首赋,不仅能陶冶情操,更能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,让我们在追寻幸福和意义的道路上,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洁的心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