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假读书笔记 《草房子》读后感

寒假读书笔记 《草房子》读后感

刘心武笔下的《草房子》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经典之作,勾勒了一幅幅农村孩子质朴善良的童年画面。寒假期间,我重温了这本书,思绪万千,不禁写下我的读后感。

《草房子》的故事围绕着油麻地小学展开,讲述了不同人物的成长、困苦与希望。桑桑的顽皮机灵、杜小康的坚强隐忍、纸月的天真善良,令我印象深刻。他们虽然生活在贫困落后的环境中,却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桑桑的童年充满着奇遇和磨难。他与油麻地孩子们的友谊让我动容,也让我看到了童年时期的纯真与无畏。桑桑在面对困难时,总能以乐观的态度去化解,这体现了农村孩子特有的坚强和韧性。

杜小康的经历更令人唏嘘。他原本是一个富裕家庭的孩子,却因父亲投资失败而家道中落。面对困境,他并没有自暴自弃,而是通过拾荒和买卖鸡蛋努力赚钱。杜小康的坚强和隐忍,让我理解了在逆境中不放弃希望的重要性。

纸月是一位身世坎坷的女孩。她虽然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,却因父母离异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。纸月天真善良,与桑桑的友谊成为她生命中的温暖。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,让我看到了一个贫困孩子对美好未来的追求。

《草房子》中的人物形象并非完美无缺。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缺点和错误。但正是这些瑕疵,让人物更加真实可信。通过这些人物,刘心武展现了农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,以及他们对爱、尊严和希望的不懈追求。

阅读《草房子》,让我深刻感受到农村教育的缺失与落后。油麻地小学的破旧不堪、师资力量的薄弱,反映了当时农村教育的真实状况。然而,这所学校却因为有着一群心怀教育的老师,而成为孩子们的精神家园。

《草房子》是一部温情而又发人深省的作品。它带给我的是对童年生活的怀念,对农村孩子坚强精神的敬佩,以及对教育在改变命运中重要性的认识。我在寒假期间重温这本书,不仅是一次文学之旅,更是一次精神洗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