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年级写家乡的习俗作文 冬至汤团添新岁

其他人家往往做的是一粒粒不带馅的小汤团,但在我乡下的奶奶家,做的是一颗颗带馅的“肉包汤团”。
冬至那天,奶奶总要拿出前几天就买好的几大袋糯米粉和粳米粉。她将一袋袋的粉倒进准备好的大盆里。盆中一阵阵的升起白色的烟雾,米香扑鼻。
大块的肉,都是奶奶亲手剁的细细碎碎的,加入葱花,倒入料酒、少许酱油,再加上盐、鸡精,滴入食用油,搅拌均匀。
奶奶往粉中加入水,搅一搅,等完全融合之后就开始揉面。原本是一整团,奶奶揉着揉着会慢慢变薄,她再从下往上去揉。揉到有弹性,不粘手时就完成了。
奶奶揪下一团面,将其搓成一长条,然后又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。把小段的面粉用手掌心搓圆,在上面按一个坑,把肉馅填进去,再重新搓圆。就这样,做出一粒粒珍珠般的汤团。
把汤团倒进烧开水的大锅里,汤团猛地沉到锅底,在滚滚白汽中,汤团渐渐浮上来,撒一把切碎的青菜叶,在绿油油的菜叶衬托下很是好看。
汤团出锅了。吃汤团之前总有个程序:按年龄分配。孩子们眼巴巴望着大锅,望着大人把汤团一个个放进碗里。年幼的孩子往往填不饱肚子,年长的孩子十几个、二十个的,可得吃撑了。
但这并非是什么严苛的规定,只是表达了“长大一岁”的一种仪式。每年的碗里多一个汤团,大人一句“又大一岁啦,要更懂事了!”无不是冬日里温暖的气息。
奶奶、伯伯、姑姑等全都围桌坐下,开始吃了。把汤团稍吹凉些,轻轻咬下一口,皮软糯而不粘牙,咬开后一股鲜美的汤汁流进喉咙,流进肚中,再咬,那肉馅不咸不淡恰好,咽入肚中,整个身子都会暖起来。
冬至汤团添新岁,冬至汤团暖三冬!